张远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7年)。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方面的研究。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并选择珠江三角洲开展长期定点实践,为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国家和其它区域提供了技术借鉴。担任“863”重大项目(2007-2010)和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2012-2015)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发表SCI文章160余篇,关于大气自由基循环新机制的系列成果于2009年和2014年先后发表在Science(324, 1702-1704)和Nature Geoscience(7, 559-563)期刊上。
唐孝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炎教授在我国创建环境化学专业和开创、发展大气环境化学新领域方面有显著贡献。在环境化学前沿领域大气臭氧 、酸雨和大气细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方面作过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系统工作。领导组织了兰州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现场综合研究,证实了光化学烟雾在我国的存在,发现了我国光化学烟雾不同于外国的成因。在国内,设计建造了第一个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和最早建立了化学反应与大气扩散相结合的计算模式。对酸性雨水、雾水和云水开展了酸化过程的化学研究。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被国务院采纳实施,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作为领衔专家,领导完成《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并获国务院批准。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曲久辉院士长期从事水质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饮用水安全保障,涉及饮用水水质的全过程风险控制问题,提出并特别关注“标准与效应协同控制”新理论和新工艺。(2)水质净化与能量转化,涉及水中污染物去除与产能同步的原理、方法、材料、反应器与应用问题,重点关注以电子转移为主要机制的污染物产能理论和方法。(3)废水处理过程,涉及絮凝、吸附、膜分离、电化学等方法,提出并努力探索物理-化学耦合的微场构造及水处理颠覆性技术创新。(4)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涉及天然水体的水质变化规律、复合污染及生态安全问题,提出并深入研究以物质流为主线的“生态通量”与过程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