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7年)。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方面的研究。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并选择珠江三角洲开展长期定点实践,为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国家和其它区域提供了技术借鉴。担任“863”重大项目(2007-2010)和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2012-2015)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发表SCI文章160余篇,关于大气自由基循环新机制的系列成果于2009年和2014年先后发表在Science(324, 1702-1704)和Nature Geoscience(7, 559-563)期刊上。
唐孝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炎教授在我国创建环境化学专业和开创、发展大气环境化学新领域方面有显著贡献。在环境化学前沿领域大气臭氧 、酸雨和大气细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方面作过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系统工作。领导组织了兰州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现场综合研究,证实了光化学烟雾在我国的存在,发现了我国光化学烟雾不同于外国的成因。在国内,设计建造了第一个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和最早建立了化学反应与大气扩散相结合的计算模式。对酸性雨水、雾水和云水开展了酸化过程的化学研究。